昨日,市发改委副主任陈绍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成都新一轮的体制调整,大致会从中心城区区划调整、二三圈层撤县建区、区(市)县乡镇“托管”三个层面进行。但目前,此项工作尚没有较为明确的时间表。
关键词:中心城区区划调整
解读:可能由少变多、也可能由多变少
陈绍充表示,近年来,北京、合肥、苏州等城市都完成了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,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些成功经验。事实上,在新中国成立后,成都市 行政辖区经过了多次调整,上一次中心城区较大的行政区划调整,是在1990年由东城、西城、金牛三区组成的中心城区,调整为锦江、青羊、金牛、武侯、成华 五区(即现在的五城区)。
陈绍充说,这些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,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是非常必要的,起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。而在当前,成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也有必 要适时启动新一轮的体制调整。“我们出台的《意见》中包含这一重要内容,就是向市政府建议启动区划调整的研究工作,在研究的基础上适时提出调整方案并上 报。因此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,(行政区数量)可能由少变多、也可能由多变少,现在还不会有定论。”
关键词:撤县建区
解读:由近及远二圈层到三圈层
陈绍充表示,该文件中对成都新一轮体制调整的相关意见,还包括了“撤县建区”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。成都晚报记者查询了解到,关于此种形式的行政 区划调整,成都历史上也有过先例:最近的是在2002年,经国务院批准,将原新都县、温江县撤县设区,形成了今天9区4市(县级市)6县的格局。而在近年来,成都市针对二圈层的双流、郫县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,也曾进行过相关前期工作。
“从国内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看,在今天我们再来考虑撤县建区,总的来讲有一个‘由近及远’的考量。”陈绍充解释说,撤县建区的工作可能会从二圈层相关地区开始、向三圈层发展,同时也不排除三圈层部分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,可以先期展开这项工作。
关键词:区(市)县乡镇“托管”
解读:强镇带弱镇双方互利互惠
关于“探索圈层之间区(市)县乡镇(街道)采取‘托管’等方式成片联动建设发展”这一内容,陈绍充表示,也将是组成成都新一轮体制调整的重要方 面。“根据相关区(市)县的具体情况和需求,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,以行政代管的方式,用一个‘强镇’去带动一个‘弱镇’发展,这个就叫托管。”陈绍充说, 在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中,已经在此方面有过较为成功的探索经验,因此,这样的探索,将对“托管方”和“被托管方”都起到互利互惠的作用。
相关链接
成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调整
新中国成立后,成都市行政辖区几经调整,面积由29.9平方公里扩大到1.21万平方公里。1952年撤销成都县,部分划归成都市郊区。 1953年后,相继建立了东城区、西城区、金牛区、青白江区、龙泉驿区和一个区级办事处(黄田坝)。1976年将温江地区的双流县、金堂县划入成都市管 辖。1983年5月,实行市领导县体制,温江地区10个县并入成都市。1990年10月,经国务院批准,成都市进行区划调整,五区划为七区。2002年, 经国务院批准,又将原新都县、温江县撤县设区,形成今天9区4市(县级市)6县的格局。资料来源《2010成都统计年鉴》
网友评论